川队全败,定三年计划。
在激烈的“苏超”联赛中,常州队表现不尽如人意,一分未得,一球未进,稳坐江苏联赛的“十三妹”宝座。尽管如此,这场联赛却意外地让常州成为了焦点城市。网友们戏谑地将常州队的连败比作从“常州”输成“川”,但这并没有阻碍常州借助这股热潮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常州巧妙地利用了这场联赛带来的热度,从推出物美价廉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到A级景区免费入场,再到一系列与网友热梗相结合的创意活动,如“笔画保卫战”、“侏罗计”等,甚至街边烧烤店也能成为赞助“苏超”的场景。这种与网友的互动不仅让常州在网络上大放异彩,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与球迷的距离。
面对这样的局面,常州市政府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6月29日,常州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推广,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并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这不仅为常州足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更在深度融合体育与文旅等方面展现了常州的决心与远见。
财经评论员徐浩平指出,虽然常州队在赛场上的成绩不理想,反映出竞技水平的不足,但球迷的支持热度不减反增,显示出群众对足球的热爱和参与度较高。这表明在推动足球发展时,除了注重竞技成绩外,更应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竞技水平与群众参与度的共同提升。常州拥有强大的群众足球基础,为足球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事实上,常州对于足球的关注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21年,《常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就已将足球等基础项目布局至全市中小学,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并加大足球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常州还依托常体足球俱乐部,探索人才培养和市场运行的协同发展道路,引进优秀足球专业人才,打造优秀的教练员团队。
进入2023年,常州市体育局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合理布局足球等运动项目产业,加快建设完善足球训练基地等设施。同时,常州也积极引进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广、国际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足球等职业俱乐部。
尽管常州在经济上是江苏的重要城市,但长期以来缺乏优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优秀球员外流、青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座城市。然而,业界认为如果常州能够借这次机会,将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体系有效衔接,将有望破解“人才断层”的难题。
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生态系统。根据尼尔森数据,中国城市的足球兴趣人口占比高达32%,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足球带来了庞大的球迷群体。在徐浩平看来,如果常州能够通过足球赛事、青训旅游、体育消费等场景激活这一市场,将有望打造“足球+文旅”的新业态,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国家体育总局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将足球青训列为重点,提出扩大足球人口、完善赛事体系等举措。而常州的《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本地化实践。通过举办青少年国际邀请赛、建设足球主题公园等方式,常州正努力让足球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不仅常州,全国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足球发展道路。盐城市也于6月13日公开征求意见的《盐城市推动足球改革发展“4个100”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以“4个100”行动为抓手推动全市足球改革发展。这表明各地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足球发展模式。
徐浩平指出,常州的优势在于其发展计划紧扣国家战略,将青少年普及、专业建设、产业融合纳入统一框架。例如,通过校园足球覆盖全体学生可以快速扩大足球人口基数;通过强化专业队伍与职业俱乐部的合作可以为青训球员提供上升通道;通过体育与文旅的融合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良性循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为常州乃至中国基层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众多记者的报道中,潘洁作为记者对本次事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报道,而潘晟作为编辑对文章进行了精细的编辑。常州借助这次联赛的热度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在 football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