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爆因成本低
对于苏超的火爆现象,许多人往往将其归因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足球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关键可能在于成本问题。
仔细观察近年来的国内草根体育赛事,如苏超等,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成本极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国外社区足球和多级联赛被讨论时,人们往往关注于俱乐部文化、代际传承等方面,却很少提及到低级联赛的成本问题。
以德国、法国等国家为例,他们的低级联赛往往能够在城市间展开,而交通和时间的成本却相对较低。比如,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比赛,球员们可能只需要花费半小时的公交车时间就能到达比赛场地,周六出发,周日就能返回,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即使是扩展到更远的距离,比如汉堡的某个社区对战慕尼黑的另一个社区,只需花费一天的交通时间也能完成比赛。这种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运动员参赛的成本上。
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赛事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中国地域辽阔,与欧洲小国相比,开展跨地域的体育赛事将带来巨大的交通成本。比如北京的海淀球队与杭州的滨江队进行比赛,这样的路费成本是多少?再考虑到更极端的例子,如沈阳与三亚之间的比赛,这样的成本更是难以承受。
过去在讨论业余球员土壤时,人们往往从足球文化等角度去探讨,而很少注意到成本因素。人们可能会认为花费十块钱公交费去参加一场比赛是可行的,但如果要花费几百元甚至更多的路费和时间去参加一场比赛,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望而却步了。
电竞、钓鱼和钢琴课等活动的普及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电竞几乎零成本,因此几乎全民参与;钓鱼虽然有一定成本,但相对较低;而钢琴课等艺术课程则因为高昂的成反而普及度相对较低。这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多一百块的成本就可能导致参与者数量的大幅减少。
因此,过去中国难以开展多级联赛的原因之一就是起步门槛太高了。一旦跨出地域范围,成本就会指数级上升。然而苏超、村BA等草根联赛的成功就在于它们把成本控制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苏超之所以受到关注并激发大家的热情是因为其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荣誉感和对家乡、宗族的认同感。这种赛事让人们自发地参与其中而不需要过高的经济压力和交通成本。
对于国内来说想要打造像苏超这样的草根联赛关键就在于控制成本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参与其中。业余球员参与低级联赛的门槛应该像网吧五连坐一样简单方便。只有解决了成本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从而推动国内草根联赛的健康发展。
总结来说苏超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和足球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和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情感认同感。对于国内来说想要打造类似的成功案例关键在于控制成本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参与其中从而真正实现体育赛事的普及和推广。